网页即时交流
QQ咨询
咨询热线
020-28998648
  • s0
  • s3
机场最低运行标准
2970
0

在121部里有这么一条规定:


第121.550 条 机场运行最低标准

(a)合格证持有人应当对每一运行的机场制定自己的机场运行最低标准。除非机场所在国民航当局特殊批准,合格证持有人制定的机场运行最低标准不得低于该民航当局为该机场确定的最低标准。

(b)合格证持有人制定机场运行最低标准的方法应当得到局方批准。


这条规定在121部R4版里就有了,但一直以来国内航空公司基本上都在打擦边球。


局方的初衷是让公司通过一套局方认可的方法来计算和制定本公司在各机场的最低运行标准。


而各公司应对的方法基本都是拿来主义。


对于国内机场,航图都是局方公布的,上面的最低运行标准计算方法自然也是局方认可的,公司直接拿来用没毛病。


但对于国外机场还这么做就有问题了,各国对于最低运行标准的计算方法各不相同,再加上很多航空公司在实际运行中为了统一标准出处,使用的都是航图服务商提供的最低运行标准。


这么一来,国外机场的最低运行标准经过两手加工,最后算出来的标准合理不合理不知道,反正用的肯定不是局方批准过的方法。


那局方认可的方法是什么呢?


这个在《民用航空机场运行最低标准制定与实施准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97部咨询通告中有所提及。

最低起飞标准

确定最低起飞标准不复杂,除了基本标准外(双发1600米,三发及以上800米),根据跑道的灯光设施不同还可以对应更低的起飞标准,不过也就下面这几种:

对于起飞航径区内有重要障碍物需要避开时,应对最低起飞标准进行适当调整,具体调整方法咨询通告中也说的很清楚。


各公司计算和制定自己的最低起飞标准,用上面的这个方法就可以。

最低着陆标准

对于最低着陆标准的计算,就要复杂一些了,咨询通告中说的也比较多,除了各种限定条件外,还给出了标准的计算方法:

用图形表示就是这样:

用这个公式计算出来的结果约等于A线段的距离,也就是说如果能见度可以达到A线段的距离,那么飞行员在决断点处应该就能看见进近灯,建立目视参考。


那实际上是这样吗?


如果是不求甚解只求大概,那这么计算出的结果虽然不太准确但当个参考是没问题的。


如果航空公司真的要建立一套方法计算并制定自己的最低着陆标准,即便是在增加安全裕度后标准会远高于最初的计算结果,但是我认为那条最低的红线,也就是最初的计算结果一定得是准确的。


然而咨询通告里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并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真正的最低着陆标准

首先,我们得先明确一下目视参考。


在计算最低着陆标准的时候,如果把能见度用一条线段表示,飞行员的眼睛是这条线段的一端,那么目视参考就是另一端。


但究竟飞行员看到什么标志才算是建立目视参考,我们就拿I类精密进近来举例,在121部中是这么规定的:

按照上面的说法,飞行员在决断点,也就是DH处看到进近灯就可以继续下降。


但是作为飞行员如果你在决断点处一看见进近灯光就敢直接往下扎,我相信即使你旁边的教员不教你做人,现实也会教你做人。


实际上,无论是跟一些飞行的朋友了解,还是看一些公司的飞行手册,I类精密进近建立目视参考的依据通常是至少得看见进近横排灯,并且还伴随要数够一定数量的连续的进近中线灯,一般来说精密进近是6个,非精密进近是7个。


这也是执照考试的知识点,大家应该会有印象。


其实这个规定的出处是CCAR97部R1版,然而这部法规目前已经失效,并且局方没有再推出新版的97部。

《航空器机场运行最低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规定》(CCAR-97FS-R1)中关于目视参考的内容。

即便如此,我认为97部里面关于建立目视参考至少得看到进近横排灯这一点仍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像121部中规定的只看见进近灯就算建立目视参考与实际操作是有偏差的。


所以97部咨询通告中计算最低着陆标准的公式最后要减去整个进近灯光的距离是不准确的,实际上应该减去的是从最外侧进近横排灯到跑道入口之间的距离。


然后,我们来论证一下最低着陆标准中的能见度究竟应该是哪段距离。

从图上看,实际运行中飞行员在建立目视参考时所需要的能见度是B线段表示的距离,咨询通告中的公式计算出来的最低能见度是A线段的距离,准确地说是A+D的距离(因为下滑道信号的起点并不是跑道入口,下滑台一般安装在跑道入口往里300米左右的位置),而气象报文中报告的却又是跑道上也就是C位置的能见度。


说白了,就是飞行员想要B,咱们量了个A,最后给了个C。


是不是很困惑?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现实中气象人员或设备都无法观测到B线段位置的能见度,而A线段位置可能已经在机场外了,观测起来同样有困难。


好在θ角度很小,一般是3°左右,所以在实际运行中基本上可以认为C等效A,A等效B。


但如果仅是在理论上进行计算的话,B线段表示的距离并不难算出来,用到的最高深的知识点也就是勾股定理。


最后,我们就以一套典型的I类精密进近为例,计算一下真正的最低着陆标准中的能见度。

如上图所示,假设这是一套标准的I类精密进近,决断高DH为60米,下滑道角度θ为3°,RDH为15米,完全进近灯光系统(FALS)长度900米,图中红色点表示最靠外的进近横排灯的位置,距离跑道入口为300米。


对于FALS,如果能看到进近横排灯,那么也肯定能看到在横排灯之外的连续6个进近中线灯,所以目视参考的关键点就是进近横排灯的位置,也就是说最低着陆标准中的能见度就是上图中B线段的长度。


下面开始计算:


D=RDH/tanθ=15/tan3°=286米


A=DH/tanθ-D-300=60/tan3°-286-300=559米


根据勾股定理:B²=A²+DH²


计算得出B=562.2米,保守估计按563米算。


所以,563米就是这个例子中计算出来的的最低着陆标准,正好也跟I类精密进近着陆标准中的跑道视程550米相近。


在这个计算结果上,各个公司可以增加适当的安全余度来作为本公司的最低着陆标准,只要不突破563米这个最低值就行。


但如果按照97部咨询通告中给出的公式进行计算,那么计算结果就成了:


VIS=DH/tanθ-900=245米


这个计算结果比II类标准都低,根本不可能作为制定I类标准的参考或依据。


8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飞行技术交流
      圈内贴子129
  • 通航圈成员31

扫一扫访问手机版